今天市场多数股票得的厉害,但没见身边有朋友担心,反倒是摩拳擦掌的不少。这背后的心思,想必大家也猜到了——下跌不正好是送礼吗?
但有这种想法是要高度警惕的,因为市场机会很多,但也不是这么来判断的。对此我下面分三部分具体说。
昨天传闻中金、银河要合并,这对券商板块绝对是大消息。但收盘后中金直接就否认说没听说过。但今天两只股票照样是大涨。
为什么,人家明明否认了,市场还继续觉得这事情是真的?这可不是普通投资者疯了,而是前车之鉴摆在那里。
惯性思维,不仅仅在券商股里体现,更是在整个市场里都时不时的发生。比如说,最近市场正在培养一种惯性思维,即「只要一跌,就有机会」。之前多次,调一下就涨回去了,哪怕低了几天,终究是能够回升。但很多人都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之后,惯性思维自然就形成了。所以今天多数股票下跌,但却有很多朋友见跌而喜。但只要是被惯性思维所支配,不怕对几次,只有错一次,一定是错在顶部,然后被套牢在山顶,之前赚的就又都回去了。
实际上,股市博弈中,机构大资金会一直利用散户的惯性思维,并进行强化,最后再连根拔起,说到底不要看走势,而是看清楚走势背后的交易意愿。
当然,走势背后的机构动作并不容易看清,因为机构和散户博弈,散户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,机构能很容易看清散户的整体动作,但散户看不清机构。
比如说,下面两个股票,如果按照「赌徒逻辑」可能左边那个股票会套很多次,右边那个股票,如果也按照左边股票的这种惯性思维考虑恩替,会被洗掉很多次。
其实,大家心里也清楚,就是两只股票背后的机构不一样,一家机构热情参加,一家机构中途放弃。只是,机构的动作因为和其他交易混一起,分不出来,所以即便心里明白,真正做决策的时候还是用不上。
随着各金融模型日臻成熟及计算机算力的提升,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的收集、筛选、整理和挖掘,并通过模型进行比对后,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特殊现象,比如「交易行为」数据,尤其是机构交易行为,因为其本身就具有连续性、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征,因此就可以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交易细节。
左侧股票,每次回落中,机构都处于放弃状态,所以总体就是震荡向下创新低,下跌就是真跌;
右侧股票,每次回落中,机构都愿意热情参加很明显,所以能创出新高,下跌也是假跌。
市场的博弈,一直就是如此。最厉害的捕猎者,常常以猎物的状态出现,看似唾手可得的东西,往往格外凶险。自己若无法看清背后机构的动作,很可能就成了机构的猎物。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用系统统计「机构交易特征」,今天异动的数据,明显都是持续机构热情参加的股票持续增加的结果。显然,目前机构资金就是在集中火力攻击。